我院博士研究生亮相第四季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三农交流活动
近日,由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农业委员会(下称“农委会”)主办的第四季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三农交流活动在广东阳江顺利举办。我院2名博士研究生代表学校受邀参会,其中丁昊在以“农业与碳达峰、碳中和讲堂”为核心议题的会议上作专题发言,与两岸专家学者、农业企业代表及青年群体共探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新方向,充分展现我院在农业科研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扎实成果。
作为我院杨慧荣教授团队的核心成员,丁昊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团队多年深耕牛蛙养殖领域的专业实践,以“牛蛙绿色养殖产业”为切入点,系统分享了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创新路径。他从牛蛙的全球迁移史展开,清晰梳理了这一物种从北美原产地出发,先传入中国台湾并形成规模化养殖体系,再于1980年代末在两岸农业技术交流背景下传入福建、广东,最终在华南地区扎根并发展为重要水产产业的完整历程。
据丁昊介绍,牛蛙凭借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优势,已成为备受市场青睐的水产品种——2023年全国牛蛙产量超60万吨,产值约800亿元,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将正式跻身我国水产养殖“明星品种”行列。但与此同时,行业也面临着存活率低、变态困难、雄性比例难调控、行业标准缺乏四大核心痛点,严重制约绿色发展进程。
针对这些产业难题,杨慧荣教授团队依托跨学科研究优势,创新提出系列解决方案:通过投喂功能性微藻提升蝌蚪免疫力与存活率,借助精准营养调控缩短牛蛙变态周期,利用天然活性物质定向促进雄性分化,从技术层面破解养殖瓶颈;同时,团队积极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多项国家农业行业标准,为牛蛙养殖产业划定“绿色标尺”。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更在重要赛事中崭露头角——曾斩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特等奖、“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东分赛省铜奖,彰显了我院科研成果的较强实力。
除专题发言外,我院博士研究生何颖琳还在会议期间与台湾大学生、农民代表围绕“绿色养殖技术落地”“科研成果如何精准赋能乡村振兴”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双方结合两岸农业发展实际,分享实践经验、碰撞思想火花,进一步凝聚了“以青年力量推动两岸农业融合”的共识,为后续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22年学校与农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我校作为重要参与单位,始终积极对接双方在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农业认证与标准合作等领域的合作需求,持续推动科研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此次参会是我院深化两岸农业交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未来,我院将继续依托学科优势,鼓励师生深度参与两岸农业交流活动,以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案例,为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与农业绿色升级贡献“海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