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院组织师生开展校园湖泊增殖放流活动
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探索高校湖泊生态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新路径,2025年5月26日,在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的组织推动下,“校园湖泊大水面净水渔业”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海洋学院教师与本科生、研究生团队共同实施,拟通过科学投放滤食性鱼类(如鲢、鳙)、肉食性(鳜)和贝类等水生生物,构建健康食物网,实现营养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系统修复,同时开展外来物种调控工作。这种不投饵渔业模式不仅能改善水质,控制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和恢复湖泊自净能力,还能转化氮、磷等富营养物为高附加值渔获物,增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校园湖泊的生态功能和水体环境质量,助力美丽校园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西湖开展首批鱼类增殖放流试点
本次试点工作是“华南农业大学校园湖泊大水面净水渔业创新示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由海洋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鱼)创新团队副首席专家甘炼担任负责人,周磊博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已于前期获得学校正式批示,同意在东西宁荫湖、西湖和昭阳湖中择优选择试点水体,分阶段稳步推进“渔业净水、生物调控、科教融合”的生态治理新模式。在前期完成水质背景调查和生态容量初步评估的基础上,团队于近日开展了首次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共向试点湖泊(西湖)投放滤食性鱼类(鲢、鳙),旨在利用其对浮游植物和悬浮颗粒的摄食作用,削减营养盐负荷,为构建健康稳定的多营养级水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本次活动也是202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的校园湖泊生态容量评估及净水渔业调控模拟“的一部分。该项目由周磊老师指导,本科生郑希敏等主持,聚焦典型校园湖泊的浮游生物—鱼类食物网关系,结合生态模型模拟与实地调控试验,探索“低成本、可复制、高参与度”的高校水体生态修复路径,为全国高校生态治理提供示范。参与试点的学生团队表示,在真实场景中开展净水渔业工程,不仅提升了科研动手能力,更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理念的理解与认同。项目后续将持续开展水质、藻类、浮游动物等生态指标监测,评估鱼类滤食效应与调控强度,进一步优化投放参数,并计划构建“学生参与、教师指导、多部门协同”的校园生态共治机制,打造“看得见、可感知、能参与”的高校水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平台。
鱼类分选、打包、测量
鱼类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