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验室通知

海洋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人才培养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experiment

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总学分:1

适用专业:海洋科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生物化学实验》是为水产和海科专业本科生设置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配套《生物化学》理论课同步进行。课程内容涉及动物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根据学时数选做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涵盖蛋白质、糖、脂、酶、核酸等营养物质的提取、分析和鉴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熟悉常用生化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有关离心、层析、电泳等基本生物化学实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理念

《生物化学实验》是水产和海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是一个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必备的专业知识。该课程从经典实验入手,通过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理论联系实践,学习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实验手段以及生物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精神。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安排以课前预习、课上实践、课后分析为主线,指导学生从经典实验中习得学科基础知识和实验设计思路,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操作相关试剂和仪器,将理论联系实践,将实践落到实地。同时,在实验讲解过程中,除了讲授学科知识和操作要点,还应教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具有环保节约意识,不浪费,不污染,且尊重客观事实,不篡改、抄袭数据结果,在实践中思考和反思,结合理论知识,独立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另外,为了让学生接触科学前沿,在讲解过程中介绍课程相关的最新技术发展及应用,在教学中以高标准严要求模拟科研训练,让学生为自己的成果负责,塑造优良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或毕业要求

1.知识层面:

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熟悉常用生化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有关离心、层析、电泳等基本生物化学实验手段。

具有较宽广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掌握水生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健康养殖与安全生产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水生动物生产的基本技能,了解水产和海洋科学在生物化学方面发展的前沿知识、技术及发展趋势,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2.能力层面:

具备解决水产/海洋动物生化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完成相关实验。

能适应水产和海科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的需要,具备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管理、创业、技术推广及行政管理工作能力,具备较强的继续学习、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

3.素质层面:

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及较强实践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按章节列出)

学时分配

(对应到章)

思政元素

(对应到章)

支撑的课程目标(对应到章)

  1. 生物化学实验基础理论知识

2学时

注重实验室安全和个人安全,预防事故发生;具备环保意识,谨慎处理废弃液体;诚实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掌握生化实验室的常用仪器使用方法,熟悉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知识,了解生化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

  1. 酶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4学时

通过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和思路,感受新产品、新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了解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高效性。掌握酶定性分析和注意事项

  1. 血糖的测定(福林—吴宪氏法)

4学时

通过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和思路,感受新产品、新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熟悉和了解糖类的提取与鉴定过程和方法;掌握福林-吴宪法测定血糖的方法。

  1. 血清总脂含量测定(香草醛法)

3学时

了解生命物质组成的复杂性,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进行全方位的考量。

掌握香草醛法测定血清总脂的含量。

  1. 糖酵解中间产物的鉴定

4学时

加深糖代谢过程中糖酵解的重要机制,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学会科学辩证的看待问题。

了解利用酶的专一性抑制剂研究代谢中间步骤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糖酵解中间产物的鉴定方法和原理

  1. 血清IgG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1. 盐析法分离制备血浆IgG

    2. 凝胶过滤法脱盐和分 离IgG

    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鉴定IgG的纯度

15学时

掌握蛋白质纯化和鉴定的常用方法,了解蛋白质的复杂性,从而对动物生化学科有较深的认识,在进行科学实验前需对实验对象进行多方面的文献调查,根据实验对象设计严谨的实验方法,得出可靠的实验结果。

掌握血清中蛋白质的粗分离以及SDS-PAGE法测定蛋白质分子质量的方法。


六、课程考核

1. 过程性考核: 70%

序号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内容、形式、次数等)

分值(百分比)

1

课堂考勤

课程结束后进行签到,并提供本次课程实验的实验数据或结果。

20

2

课程作业

撰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结果确定实验完成情况。

50

2. 结果性考核: 30%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总结。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程》,胡兰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指导(第四版)》,刘维全著,中国农业出版社




撰写人:谢帝芝、邹柯姝、孙际佳         审核人:赵会宏


《海洋生物学基础实验》人才培养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生物学基础实验       英文名称:Marine Biology Fundamental Experiment

课程总学时: 32课程总学分:1

适用专业:海洋科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海洋生物学专业培养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实验内容涉及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海洋贝类、海洋甲壳动物、海洋高等无脊椎动物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各种不同海洋无脊椎动物浸制标本、固定标本、以及活体生物等的解剖学习,了解和掌握代表性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主要构造;通过对制片标本和示教标本的观察学习,了解其主要分类特征;通过对海洋底泥中海洋生物的分析鉴定,初步掌握分选小型底栖动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参观海洋水产品批发市场、海洋水族馆、海螺馆等,直接感受海洋生物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热情。


二、教学理念

海洋生物学实验是海洋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海洋生物专业学生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以形态特征为线索,以检索表的阅读、制作为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知识;在深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海洋生物各类别代表性物种的形态结构、分类特征和研究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熟悉常用仪器、设备,培养观察、分析、表达及写作能力,训练生物鉴定、分类技巧,巩固并提高常见海洋生物的认知及鉴别能力。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课程内容,准确描述实验观察结果;正确绘制局部图及整体图;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较熟练地掌握解剖技术;认真书写实验报告,结合实验结果,查阅有关资料,通过思考、钻研有关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

实验的整个过程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对海洋生物美的认知、对生命的敬畏、对海洋文化的自信、对海洋的热爱和保护。将教材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科技发展、国家最新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立德树人,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参与讨论,观看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利用本课程相关的实验、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及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形式,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任务,自主了解海洋经济动植物养殖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实践操作技能等。教师讲授了解海洋药物、海洋经济动物的各大企业发展现状,学生提炼其中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较国内外科技发展,展现我国海洋科技实力;并深入讲授一带一路、蓝色粮仓等国家政策,让学生感受我国的开拓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或毕业要求

1.知识层面:

 1)掌握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

3)具有常见海洋生物的分类及鉴别的知识。

了解显微镜等的使用方法;了解海洋生物基本结构知识;及常见海洋生物标本制作方法

2.能力层面:

1)具有海洋生物分类和调查的基本能力;

2)能创新性地解决海洋生物实践和研究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复杂问题;

3)具备一定的学术和方法创新。

掌握海洋生物基本结构知识及常见海洋生物标本制作方法。

3.素质层面:

1)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技创新的信念与理想。

2)有科技创新责任感,有服务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使命感。

 3)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和与团队合作意识。

具备爱国主义精神、热爱海洋、热爱祖国海洋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良好的审美能力;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动力和动手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按章节列出)

学时分配

(对应到章)

思政元素

(对应到章)

支撑的课程目标(对应到章)

 1显微镜使用方法、装片自制、生物绘图

 1.1显微镜构造及使用方法

 1.2装片自制

1.3生物绘图

4学时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装片制作,生物绘图等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其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能熟练的使用显微镜,制作装片,并进行生物绘图。

 2.常见微藻装片及大型藻类的切片观察

2.1微藻装片观察

2.2大型藻类的切片观察

4学时

通过了解海洋植物的种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了解海洋植物的种类和特点,熟悉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3.腔肠类与棘皮类动物显微观察

3.1腔肠类

3.2棘皮类


4学时

了解海洋药物的来源,提炼其中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掌握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特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海洋软体动物分类及解剖实验

4.1腹足纲(螺类)

4.2瓣鳃纲(蛤类)

4学时

从腹足纲和瓣鳃纲贝类贝壳、鳃等形态特点引导学生将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认识腹足纲和瓣鳃纲贝类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海洋经济类甲壳动物形态识别及解剖

5.1基础知识

5.2解剖实操(虾类)

4学时

通过认知甲壳动物的形态,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怀。

认识海洋经济类甲壳动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熟悉相关的基础知识。

6.海洋经济鱼类的分类及解剖

6.1基础知识

6.2解剖实操

4学时

通过鱼类基本特征以及形态结构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

掌握鱼类基本特征以及形态结构,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7.海洋底泥观察

7.1基础知识

7.2实操

4学时

本章以翻转课堂和课堂讨论的方式,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工协作,团结合作精神。

通过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做PPT实操等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堂以讨论的方式完成本章内容,能够对海洋底泥中的生物进行认知与分类。

8.海洋生物标本制作

8.1基础知识

8.2实操

4学时

通过标本制作,使学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优良品质。

了解并学会标本制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素养。


六、课程考核

1.过程性考核:50%

序号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内容、形式、次数等)

分值(百分比)

1

考勤

 3次(有事请假经过审批同意且补做实验、无旷课现象得100分,对无免修申请、不请假、无故旷课者,每旷课一次扣20%的出勤成绩,3次旷课者扣完为止。)

10%

2

课堂表现

 1次(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表现,综合评定成绩。)

20%

3

课堂讨论

 1次(通过问题驱动的分组讨论环节,根据提交的研究报告或者演讲展示情况计分)

20%


2.结果性考核: 50%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实验报告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张青田.海洋生物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朱丽岩等.《海洋生物学实验》.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撰写人:                           审核人:赵会宏


《海洋微生物学实验》人才培养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微生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Marine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总学分:1

适用专业:海洋科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遗传与变异、分类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海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海洋科学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海洋微生物学实验》是学生掌握和理解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开设的主要任务为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海洋微生物的形态、分离和纯化、分类和鉴别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熟练掌握微生物的各种检测操作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理念

《海洋微生物学实验》的 以“实践出真知”的教学理念,通过实践来深刻认知理论的真正涵义。本实验课程将微生物学各种操作技术的基础理论与相联系,通过熟练掌握如何观察海洋微生物的形态构造、配制海洋微生物的各类培养基、鉴定海洋微生物种类、判定海洋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等方面技术来加深对海洋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想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讲授,在教授海洋微生物主要操作技术与方法的过程中,穿插着思政元素内容,拓展同学们的知识,提高同学们的兴趣,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措施主要有:一、融入思政元素、激励学习兴趣。介绍理论与技术的同时时,穿插与技术内容相关的重要人物、事迹及其对该领域的贡献及影响,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自学的积极性。二、制作符合课程要求的操作过程视频。实验课程在教授实操时,很难让所有同学都看清整个操作过程,而且也很难寻找到符合我们实验课程的操作过程视频。因此制作符合自身课程内容的操作视频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既能让同学们了解整个操作过程,也可随时观看自己不太熟悉的操作,便于更好的掌握操作技术。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或毕业要求

1.知识层面:

通过基础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等方面加深对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掌握海洋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显微操作技术和分类鉴别检测技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备解决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实践中的常见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能力。

3.素质层面: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畜牧生产与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系统掌握海洋微生物相关知识技能,能够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研发工作。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按章节列出)

学时分配

(对应到章)

思政元素

(对应到章)

支撑的课程目标(对应到章)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消毒及灭菌及制作

4

在介绍各种消毒的方法时介绍巴斯德(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为了消灭有毒的细菌,发明了巴斯德消毒法)在微生物研究初期的贡献

了解培养基配制过程各环节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了解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掌握斜面和平板制作的方法;掌握玻璃器皿的洗涤、包装、灭菌的基本操作。

实验二海洋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4

介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微生物学专家佐贝尔在海洋微生物分离培养基的贡献及影响

了解无菌操作在微生物接种过程中的重要性;初步了解海洋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掌握斜面接种的方法;掌握平板菌落计数法。

实验三 微生物菌落计数(活菌计数)及纯化

4

介绍中国海洋微生物研究初期的徐怀恕对中国海洋微生物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掌握几种常见的微生物计数法:血球计数板法、活菌计数法、干重计数法;掌握微生物菌落观察方法;掌握微生物划线纯化方法。

实验四:海洋细菌形态与结构的观察(包括不同染色法及观察)

4

介绍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发明格兰仕染色方法(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间的关系)

掌握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方法;观察不同细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五:海洋真菌形态与结构的观察(包括染色法)

4

介绍酿酒酵母及与发酵相关真菌的一些传统应用

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并掌握酵母菌和霉菌形态与结构的形态结构特征。

实验六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4

介绍中国药典关于管蝶法的一些标准及操作规范

了解物理、化学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学习检测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方法;掌握纸片扩散法细菌药敏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读及临床意义;熟悉纸片扩散法的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七细菌的鉴定(生理生化)-淀粉水解试验

4

解密百年历史之谜—碘与淀粉的反应


通过细菌对大分子物质的水解来证明不同细菌生理生化功能的多样性;掌握进行微生物大分子物质水解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八细菌的分子鉴定(生理生化)-细菌总DNA提取

4

介绍Mullis发明了PCR技术的研究历程

了解常用细菌总DNA制备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学习细菌总DNA的操作技术。


六、课程考核

1. 过程性考核: 50 %

序号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内容、形式、次数等)

分值(百分比)

1

课堂考勤

随机抽查,不少于3

10

2

课程作业

实验操作规范

30

3

课堂提问

课堂随机提问

10

注:表格可自由补充。

2. 结果性考核(提示:

考试或考查,不高于60%):  50 %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实验报告。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教材

1)《微生物学实验讲义》,刘丽、孙际佳、谢青梅主编,华南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2. 参考资料

1)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叶明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周德庆徐德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微生物学实验,沈萍 陈向东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撰写人:                    审核人:赵会宏  

《海洋鱼类学实验》人才培养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鱼类学实验                   英文名称:Maine Ichthyology Experiment

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总学分:1

适用专业:海洋科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在《海洋鱼类学》理论课基础上,对鱼类学知识进行验证和实验研究,以实践环节为主。重点包括鱼类形态学和分类学实验两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鱼类的解剖知识和方法、掌握鱼类分类的基本方法、掌握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了解获取鱼类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巩固和验证鱼类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研究海洋中鱼类起源分布、进化与演替规律、探索海洋鱼类与其所处的海洋环境的影响机制奠定理论和实验技能基础。

本课程是为我校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设置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范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于课堂,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把课程思政教学、互动教学、线上线下教学等教学方式有效融于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市场需求、专业发展方向和商业模式发展方向等进行积极思考,动态修订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使学生通过学习,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宽厚的现代通识技能,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水平、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方法

与本专业培养计划有机结合,将本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学中采用互动式及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教学中以学生操作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验证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有机结合,将单一实验与综合实验进行合理安排,时刻将教学建立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础上。

在本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适时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想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并将思政教育要素融入到课程考核中,确保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前沿及发展趋势,与自己的专业及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相结合,有选择有侧重的进行重点内容学习,如通过布置相关专题及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发的查阅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的实现学以致用。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或毕业要求

1.知识层面:掌握基本的课程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本课程,了解水产养殖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水产养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能力层面: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相关科研工作及专业生产实践

掌握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素质层面: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思政素养及创新素质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专业意识。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按章节列出)

学时分配

(对应到章)

思政元素

(对应到章)

支撑的课程目标(对应到章)

形态学部分

实验一 鱼类的外部形态观察与测量

4

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掌握鱼类的外部形态观察与测量,了解鱼类的数万计的鱼类外形及测量的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知识层面

能力层面

素质层面

实验二 鱼类的骨骼、肌肉、消化系统

4

科学精神,历史情怀:通过肌肉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前辈们研究骨骼系统的艰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知识层面

能力层面

素质层面

实验三 鱼类的呼吸、循环系统

4

思想品质:通过比较一般的呼吸器官(鳃),特殊的呼吸器官(辅助呼吸器官),展示不同种类呼吸器官的结构与作用,使学生了解大自然及生物的奇特,了解结构基础决定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观

知识层面

能力层面

素质层面

实验四 鱼类的尿殖、感觉系统

4

科学精神:与学生共同观看和了解大马哈鱼飞跃瀑布逆流洄游的课程资料,讲解大马哈鱼为了生殖与繁衍,不为各种艰难险阻,成功洄游的经历,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勇于追求的精神

知识层面

能力层面

素质层面

分类学部分

实验五 软骨鱼纲的分类

4

道德规范:在鱼类的鳍分类部分,讲解鱼翅相关内容。使学生认清鱼翅的本质,培养他们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塑造学生高尚品格,抵制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

知识层面

能力层面

素质层面

实验六 硬骨鱼类的分类——淡水鱼类的分类

4

家国情怀:真骨鱼类消化管与食性的关系,结合四大家鱼是中国1000多年来在池塘养鱼中选定的混养高产的鱼种。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科学创新精神

知识层面

能力层面

素质层面

实验七 硬骨鱼类的分类——海水鱼类的分类

4

思想品质,科学精神:

结合三文鱼,其他养殖鱼类等,使学生了解水产养殖在农业上的地位及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又树立热爱水产、保护环境的思想。

知识层面

能力层面

素质层面

实验八 鳞片的观察、年龄鉴定及鱼类生长的推算

4

科学精神,思想品质:采用不同实验材料,学生既分组又合作,从不同角度验证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知识层面

能力层面

素质层面


六、课程考核

1. 过程性考核50%

序号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内容、形式、次数等)

分值(百分比)

1

课堂考勤

点名或课程作业考勤

10%

2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

20%

3

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2-3

20%

2. 结果性考核50 %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实验报告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马琳,《鱼类学实验》,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参考资料

1)孟庆闻等编著《鱼类学实验指导》。

2)王军等,《鱼类学实验》,厦门大学出版社。

3)《鱼类学》,谢从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撰写人:崔科     审核人: 赵会宏   


《海洋生态学实验》人才培养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生态学                  英文名称: Marine Ecological Experiment

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总学分:1

适用专业:海洋科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海洋生态学实验是海洋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从事海洋生态学及海洋生物学相关职业的基本能力的重要专业实验课。 

海洋生态学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训练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掌握海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研究生态系统的下行控制,掌握海洋生物与形态的适应,以及生物多样性的计算,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等。


二、教学理念

在实验教学中以生为本,对待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在教学中给予每位同学以同等的表现机会;以基础理论为指导,精心设计各项实验内容,既让学生熟练相应的实验手段,同时还能让同学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将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创新创业的规划中,比如在海洋碳循环的学习中了解国家的碳中和和碳达峰政策,以及该政策对未来产业的影响等。


三、教学方法

结合课本理论知识,由老师设计综合实验,并向学生演示相关的实验步骤,指出实验成败的关键点,分组完成每一部分实验,同学之间通力合作,完成各个实验项目,然后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查阅相关材料,得出相关结论。学会分析问题。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或毕业要求

1.知识层面:

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研究生态系统的下行控制,掌握海洋生物与形态的适应,以及生物多样性的计算,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等。

系统地掌握海洋生态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与实验技术,能够独立自主运用所学方法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和生产。

2.能力层面:

海洋生态学实验均为为综合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识自然分析自然的能力,能够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研发工作。 

3.素质层面:

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思维,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

具有科学精神和专业意识;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所学专业并具备从事海洋建设和保护以及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各章节教学内容纲要点

学时分配

(对应到章)

思政元素

支撑的课程目标(对应到章)

实验一、鱼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氮、磷排泄速率的研究.

8

了解海洋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反作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环境下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通过不同环境条件对鱼类代谢速率的影响,从而反过来影响环境质量


实验二 下行效应对浮游植物的控制

8

向学生指出各种生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由此可以联系“鲶鱼效应”、“蝴蝶效应”等现象进行多元化解读,引导学生不能只片面地注意到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原因,以此塑造学生正确的发展观、科学观。

掌握下行效应对水质的控制作用,为环境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三 同化系数的测定

8

通过试样的采集,误差与数据处理和吸光光度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和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精细的学习态度,使其掌握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环境具体问题的能力和促进团队合作的能力。

掌握分光光度计操作技术,学会用叶绿素a法估算海域的初级生产力

实验四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8

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海洋在维持地球的碳和氧平衡中的作用的认识,增加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

掌握黑白瓶测定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方法,熟悉原位培养以及滴定的操作。


六、课程考核

1. 过程性考核:  100%

序号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内容、形式、次数等)

分值(百分比)

1

课堂考勤

点名,记录迟到、早退以及旷课情况,4

20

2

实验课表现

实验的态度、动手能力,4次评估

40

3

实验报告

每人提交五份实验报告,每份报告占10

40

注:表格可自由补充。

2. 结果性考核: 无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教材:

自编

 2、参考资料

水域生态学实验指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海洋生态学实验/高等院校海洋科学专业规划教材,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


撰写人:        审核人:赵会宏


《海洋环境化学实验》人才培养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环境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Marine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Experiments

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总学分:1

适用专业:海洋科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海洋环境化学实验》课是与《海洋环境化学》专业课相配合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巩固理论课程中所学的基本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测试和评价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

2、课程任务:掌握水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的分析测定的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和数据评价。通过完成该课程实验,可加深学生对海洋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海洋环境化学领域的研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污染物的起源、分布、形态、迁移、转化、影响和趋势有一个感性认识;而且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环境化学实验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作风;特别是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测试仪器,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训练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从事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理念

海洋环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巧的范围都非常广泛。为加深学生对海洋环境化学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开设了“海洋环境化学实验“这门课程。通过开设的实验,使学生得到从事海洋环境化学实验工作的基本技能训炼,使学生对海洋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大致了解,能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和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

教师分配任务,讲解重点要点,明确要求,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全程负责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和分析测定工作,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际感,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把实验结果与环境标准或已知含量(老师知道)比较,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评定成绩。实验以每批30名同学进行,每个小组3-4名同学具体作一个实验项目,同学们分工协作,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或毕业要求

1.知识层面:掌握水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的分析测定的原理、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仪器分析、数据处理和数据评价。并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掌握水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的分析测定的原理、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仪器分析、数据处理和数据评价。并对海洋环境化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2.能力层面:通过开设的实验,使学生得到从事海洋环境化学实验工作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对海洋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大致了解,能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掌握从事海洋环境化学实验工作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对海洋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大致了解,能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3.素质层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和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具有分析和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能力,热爱海洋科学工作,为国家海洋环境保护事业储备高级专业人才。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

(按章节列出)

学时分配

(对应到章)

思政元素

(对应到章)

支撑的课程目标(对应到章)

1 pH法测定水体总碱度

4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明白实验分析中严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从事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掌握水中酸碱度的方法和评价水体酸碱度的标准。

2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6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明白实验分析中严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从事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进一步了解溶解对水环境的重要性,明白碘量法测溶解氧的原理,掌握测定方法。

3水中亚硝酸盐的测定

4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明白实验分析中严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从事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加深学生对水体氮循环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4水中活性磷的测定

6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明白实验分析中严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从事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加深学生对水体磷循环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5水中氨氮的测定

6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明白实验分析中严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从事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加深学生对水体氮循环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6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6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明白实验分析中严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从事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进一步理解水体中溶解氧消耗量的表示方法,掌握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原理和测定方法,并学会判断水体质量。


六、课程考核

1. 过程性考核:50%

序号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内容、形式、次数等)

分值(百分比)

1

课堂考勤

签到,6

20%

2

实验操作

6

30%



2. 结果性考核:50%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每个实验提交实验报告1份,共计提交6份实验报告。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教师打印讲义。

 2.参考资料

1)中国海洋大学 《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


撰写人:      审核人:赵会宏  


《海洋环境监测实验》人才培养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环境监测实验          英文名称:Marin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Experiment

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总学分:1

适用专业:海洋科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针对海洋学科本科生,为海洋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海洋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系统整体思考问题的思想、学会从事海洋海洋监测工作的工作程序、掌握系统分析方法。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二、教学理念

本课程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号召学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跨学科交叉知识的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解决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复杂问题的能力;始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强化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课程理应率先发挥育人核心载体作用,统筹把握陆地与海洋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新理念,不断夯实学生的海洋坏境监测的理论知识,锤炼学生从事海洋事业的技术技能,以期向社会输送更多综合能力强的海洋科学人才,为海洋事业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教学方法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量引用海洋监测、科研试验等领域的典型案例和经典文献,激发学生的兴趣。

 2、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

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度挖掘本课程理论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等。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到实践教学中,以期正面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服务国家海洋事业的使命感。

 3、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强调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针对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领域的焦点问题自由探索、观察、发现、创新、实践、应用,在探索和实践训练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或毕业要求

1.知识层面:要求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和技术。重点掌握水质及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等重点和难点内容。

掌握以海洋生物学为核心的系统性海洋科学知识体系,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先进技术、前沿研究。

2.能力层面:强化学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本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要求学生密切追踪海洋环境监测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逻辑思辨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客观分析当前限制海洋事业发展的瓶颈与争议。

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初步掌握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

3.素质层面: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培养掌握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利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按章节列出)

学时分配

(对应到章)

思政元素

(对应到章)

支撑的课程目标(对应到章)

 1水质质量评价

 1.1物理指标

1.2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检测

16

海洋环境评价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的作用。

要求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水质质量评价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和技术;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2海洋沿海环境质量评估

 2.1微塑料污染调查及分析

2.2红树林生境环境质量评估及生物调查

16

理论指导实践。鼓励学生在掌握微塑料检测的方法的基础进行野外调查实验。

要求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水质质量评价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和技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客观分析当前限制海洋事业发展的瓶颈与争议。


六、课程考核

1. 过程性考核: 40 %

序号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内容、形式、次数等)

分值(百分比)

1

课堂考勤

考勤 2

40%

注:表格可自由补充。

2. 结果性考核:60 %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实验报告



七、参考资料

1)奚旦立,《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撰写人:         审核人:赵会宏  


《海洋底栖生物学实验》人才培养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底栖生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Marine benthos Experiment

课程总学时:16课程总学分:0.5

适用专业:海洋科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海洋底栖生物学实验》是为配合海洋底栖生物学课程所开设的实验课程,是海洋科学专业学生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知识,训练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作风。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可结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掌握海洋底栖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特征和研究方法等,提高学习兴趣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对海洋底栖生物主要类群的基本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理念

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了解有关关生活在海洋中底栖生物生命活动的各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在教学过程中,以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有关海洋底栖生物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应用打下扎实基础。。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及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物解剖以及实地调查等形式,使学生熟悉、掌握海洋底栖生物的形态和分类的基础知识,主要经济海洋底栖生物的形态及生物学;掌握经海洋底栖生物的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初步学会利用所学实验知识设计简单实验。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海洋底栖生物分类、调研等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能分析和解决海洋底栖生物实践的相关问题。具备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以及良好的科学素质。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或毕业要求

1.知识层面:

 1)掌握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专业相关的分类和调查方法;

3)掌握在不同环境下进行科学考察的综合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海洋底栖动物的形态和分类的基础知识,了解常见经济底栖动物的生物学,巩固并提高常见海洋底栖生物的认知及鉴别能力,探究海洋中底栖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

2.能力层面:

1)具有底栖生物学分类和科学考察的基本能力;

2)能创新性地解决海洋底栖生物学实践和研究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复杂问题;

 3)具备一定的学术和方法创新

熟悉、掌握海洋底栖生物的形态和分类的基础知识,主要经济海洋底栖生物的形态及生物学;掌握海洋底栖生物的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初步学会利用所学实验知识设计简单实验。

3.素质层面:

1)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技创新的信念与理想。

2)有科技创新责任感,有服务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使命感。

 3)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和与团队合作意识。

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海洋底栖生物分类、调研等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分析和解决海洋底栖生物实践的相关问题。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以及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按章节列出)

学时分配

(对应到章)

思政元素

(对应到章)

支撑的课程目标(对应到章)

实验一

海洋底栖软体动物-菲律宾蛤仔以及鲍的形态观察与解剖

4学时

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基本的理论和知识,同时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科学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精神。

通过常见海洋底栖软体动物菲律宾蛤仔和鲍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使学生了解大自然进化的规律及神奇的自然力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精神。

实验二

海洋底栖软体动物-腹足纲贝类的形态观察和分类

4学时

掌握常见底栖软体动物腹足纲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使学生了解科学的严谨和艰辛,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科学精神。

学习了解常见底栖软体动物腹足纲的主要特征,更好的掌握基本的理论和知识,同时又培养其严谨的科学精神。

实验三

海洋底栖软体动物-瓣鳃纲贝类的分类及对环境的适应性观察与分析


 4学时


掌握常见底栖软体动物瓣鳃纲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观察分析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分工协作的共创主义精神。

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本次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共创主义精神。

实验四

海洋底栖动物调查虚拟仿真实验


4学时

本次实验以虚拟仿真的形式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优良品质,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在虚拟仿真实验中,了解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种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六、课程考核

1.过程性考核:40 %

序号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内容、形式、次数等)

分值(百分比)

1

课堂考勤

4次(有事请假且补做实验、无旷课现象的满分,不请假、无故旷课者,每旷一次课扣25%的出勤成绩,多次旷课者扣完为止)。

10%

2

课程表现

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表现,综合评定成绩。

30%

2.结果性考核: 60%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实验报告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无

 2.参考资料

1)张志南,刘素美,周红等,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科学出版社,2017

2)李新正,中国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研究与实践,海洋出版社,2010

3)李新正,王红法等,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鉴定图谱,科学出版社,2016



撰写人:                审核人:赵会宏


《海洋浮游生物学》人才培养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Marine Planktology Experiment

课程总学时:16课程总学分:0.5

适用专业:海洋科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内容涉及到海洋浮游动物和植物方面,通过对各种不同海洋浮游生物浸制标本、固定标本、以及显微镜下观察学习,了解和掌握代表性海洋海洋浮游动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主要构造,了解其主要分类特征。通过分析鉴定,初步掌握分选海洋浮游动植物的基本方法;通过直观的参观海洋浮游生物等,直接感受海洋浮游生物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热情。


二、教学理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海洋浮游生物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征为重点, 以生命活动具有的基本属性贯穿始终,以期让学生了解浮游动植物的结构基础和功能的统一性,了解浮游动植物的结构与适周围环境的关系,理解生命现象的内在活动规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是海洋浮游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海洋科学专业学生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以形态特征为线索,以检索表的阅读、制作为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知识;在深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海洋生物各类别代表性物种的形态结构、分类特征和研究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熟悉常用仪器、设备,培养观察、分析、表达及写作能力,训练生物鉴定、分类技巧,巩固并提高常见海洋生物的认知及鉴别能力。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或毕业要求

1.知识层面:

了解海洋浮游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功能,明确海洋浮游生物在海洋中的生命活动规律,并探究其控制与利用。

系统地掌握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掌握海洋生物各类别代表性物种的形态结构、分类特征和研究方法等。

2.能力层面:

培养观察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熟悉常用仪器、设备,培养观察、分析、表达及写作能力,训练生物鉴定、分类技巧,巩固并提高常见海洋生物的认知及鉴别能力。具备独立调查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层面: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树立保护大自然每一个生物的意识。

具有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能够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研发工作。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

(按章节列出)

学时分配

(对应到章)

思政元素

(对应到章)

支撑的课程目标(对应到章)

 1.海洋常见物种介绍


4学时

学习海洋浮游生物学强调观察细致和勤学好问

从整体水平了解海洋浮游生物的基本物种;能够说出3-5种不同门类的代表性物种。

 2.常见藻类的形态结构观察


4学时

强调同学们要辩证的看待自然界中的藻类

选用常见浮游植物标本及活体培养液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显微镜观察,识别并比较常见微藻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2)根据观察到的浮游植物形态特征绘图。

 3.常见浮游动物的形态结构观察


4学时

强调自然界中每一个微小的生物都至关重要。

选用常见浮游动物标本及活体培养液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显微镜观察,识别并比较常见微藻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2)根据观察到的藻类形态特征绘图。

4.海水中分离浮游动植物方法

4学时

自然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学生分小组,根据已学过的形态与结构知识,分析、比较浮游动植物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2)借助分离工具,对海水中浮游动植物进行准确分离。


六、课程考核

1. 过程性考核: 50 %

序号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内容、形式、次数等)

分值(百分比)

1

课堂考勤

点到:4

50分(50%

2

课程作业

以课后作业形式上交,4

50分(50%

注:表格可自由补充。

2. 结果性考核:  50 %

1)考核方式:考察

2)考核形式: 实验报告

3)考核的试题类型与分值比例:实验报告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海洋浮游生物学》,李洪武、宋培学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2018


 2.参考资料

1) 《浮游生物》,作者:()克里斯蒂安·萨尔代,译:庄昀筠,海洋出版社出版社,2019

2)《海洋生物学》,李太武编,海洋出版社,2013



撰写人:        审核人:赵会宏


《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调查虚拟仿真实验》

人才培养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调查虚拟仿真实验  

英文名称: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Marine Bio-resources and Ecology Survey

课程总学时:16课程总学分:0.5

适用专业:海洋科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针对海洋学科本科生,为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技能实践(实验)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调查虚拟仿真实验以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调查为核心内容,通过理论讲解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讲授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调查的一般规定、技术要求和调查要求,阐述调查采样、样品分析及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通过出海调查相关虚拟仿真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海洋生物调查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海洋生物调查的程序和实际操作技能,具备在海洋调查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独立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系统整体思考问题的意识,树立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


二、教学理念

本课程是阐述如何对各种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进行调查的一门课程,课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号召学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大食物观”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跨学科交叉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调查方面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化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不断夯实学生海洋调查实践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历练扎实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科研精神,满足我国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评价与海洋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态调查实例和相关科研文献,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思考题或一些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按照论文的形式撰写学习小论文,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写作能力。

 2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

讲授海洋调查相关理论知识和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时,深度挖掘本课程各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大食物观”理念、调查过程中团队协作精神、人与自然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谋海济国的家国情怀,强化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充分利用自主开发、共享应用及公平平台中海洋调查相关虚伪仿真实验项目,运用“虚实结合”等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能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调查实践中。鼓励学生针对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生态调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和实践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或毕业要求

1.知识层面:要求学生熟悉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调查的程序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海洋生物调查的采样、样品分析及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

掌握以海洋生物学为基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为特色的海洋科学知识体系。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先进技术、前沿研究,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能力层面:强化学生独立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本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调查的实践技能,要求学生掌握调查的基本要求、流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密切追踪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态调查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提升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初步掌握海洋生物学及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

3.素质层面: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突出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大食物观以及促进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掌握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调查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专业意识,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掌握独立调查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备海洋生物学及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利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

(按章节列出)

学时分配

(对应到章)

思政元素

(对应到章)

支撑的课程目标

(对应到章)

 1出海安全

 1.1出海安全理论知识

1.2出海安全虚拟仿真实验

4学时

缅怀老一辈海洋工作者不畏艰辛、勇于挑战的光辉事迹,强调团队精神在调查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出海安全的基本知识、注意事项和相关急救操作,突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2游泳动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微生物调查

 2.1调查的技术方法、操作要求、样品处理与数据资料分析

2.2近海海洋生态调查虚拟仿真实验

4学时

树立海洋生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求学生系统全面掌握游泳动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微生物调查的程序,调查采样、样品分析及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科考船及出海调查仪器设备

 3.1科考船的构造及功能划分

 3.2出海调查仪器设备及使用方法

3.3实验空间—海洋科学类虚拟仿真实验任选1

4学时

树立建设海洋强国的“蓝色理念”

要求学生系统全面掌握海洋生物调查仪器设备及使用方法,了解科考船的构造及功能化分;查阅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调查研究进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调查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树立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坚定“蓝色理念”建设海洋强国。

 4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

 4.1调查的技术方法、操作要求、样品处理与数据资料分析

4.2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虚拟仿真实验

4学时

突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以及蓝色国土安全中的重要性,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及“大食物观”的理念。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基本流程、操作要求、结果判读和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及“大食物观”的理念。


六、课程考核

1. 过程性考核: 50 %

序号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内容、形式、次数等)

分值(百分比)

1

课堂考勤

考勤 4

20%

2

虚拟仿真实验

按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中考核成绩计算平均分

30%

2. 结果性考核:50 %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课程论文


七、参考资料

1)《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物调查(GB 12763.6-2007),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侍茂崇高郭平鲍献文吴德星.《海洋调查方法》,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6

3)沈国英,黄凌风,郭丰,施并章.《海洋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10(第三版)

4)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海洋调查仪器使用手册》,海洋出版社,2001







撰写人:                        审核人:赵会宏


《海洋科学认知实习》人才培养大纲

课程名称: 海洋科学认知实习            英文名称:Marine Science Understanding Practice

课程总学时: 30课程总学分:2

适用专业:海洋科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属于实践教学课程,主要任务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专业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相关的实操技能,认识并掌握海洋生物及资源与环境的特征、现状、发展等内容。


二、教学理念

在实践中检验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应用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参观、交流等实践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或毕业要求

1.知识层面:

理解并掌握本专业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相关的基本知识体系。


了解海洋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海洋科学的发展状况、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2.能力层面:

理解并掌握本专业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相关的实操技能。


了解海洋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具备独立调查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层面:

认识并掌握海洋生物及资源与环境的特征、现状、发展等内容。


具有科学精神和专业意识,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所学专业并具备从事海洋建设和保护以及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按章节列出)

学时分配

(对应到章)

思政元素

(对应到章)

支撑的课程目标(对应到章)

参观博物馆、海洋馆、湿地公园等海洋生物相关场所

1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建设强国的关系

认识并掌握海洋生物及资源与环境的特征、现状、发展等内容。

与海洋研究所、兄弟院校海洋学院交流

1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建设强国的关系

认识并掌握海洋生物及资源与环境的特征、现状、发展等内容。


六、课程考核

1. 过程性考核:50%

序号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内容、形式、次数等)

分值(百分比)

1

课堂考勤

外出参观考勤

20

2

课程作业


30

注:表格可自由补充。

2. 结果性考核(提示:

考试或考查,不高于60%):50%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课程作业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本课程属实践教学环节,无教材与参考资料。




撰写人: 赵会宏        审核人:赵会宏


《海洋科学专业综合实习》人才培养大纲


课程名称: 海洋科学专业综合实习

英文名称: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Marine Science

课程总学时: 195课程总学分:8

适用专业:海洋科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属于实践教学课程,主要任务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专业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相关的实操技能,认识并掌握海洋生物及资源与环境的特征、现状、发展等内容。


二、教学理念

在实践中检验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应用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

通过参加与海洋科学相关的科研或生产实践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或毕业要求

1.知识层面:

理解并掌握本专业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相关的基本知识体系。

理解并掌握了解海洋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海洋科学的发展状况、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2.能力层面: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完全实践教学中指定的任务。

掌握海洋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具备独立调查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生产的能力。


3.素质层面:

理解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专业意识,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所学专业并具备从事海洋建设和保护以及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按章节列出)

学时分配

(对应到章)

思政元素

(对应到章)

支撑的课程目标(对应到章)

由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科研或生产实践活动

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课程考核

1. 过程性考核:50%

序号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内容、形式、次数等)

分值(百分比)

1

课堂考勤

由本科生导师考核

20

2

课程作业

由本科生导师考核

30

注:表格可自由补充。

2. 结果性考核:50%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撰写实习报告。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本课程属实践教学环节,无教材与参考资料。                                        




撰写人: 赵会宏        审核人: 赵会宏